是积极推动肉牛养殖规模化发展,提高养牛业科技含量。肉牛养殖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增重方面,肉羊。而增重的高低往往与精料用量有关,即精、青、粗饲料加工调制合理搭配利用,高精料不行,单纯秸秆也不行。肉牛养殖。。加强肉牛市场预警信息的分析与发布工作,规避产业风险。当前肉牛养殖过程中主要存在市场供求、疫病和质量安全三种风险。因此我们要密切注意肉牛养殖和牛肉消费市场的起伏变化,避免造成肉牛养殖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产业波动。
了解做好高档优质肉牛新品系培育和产业开发工作,高青县组织县农委、县畜牧局、县肉牛协会、肉牛养殖和屠宰加工企业成立了波尔山羊高青县肉牛产业推进行动领导小组;组织肉牛养殖农户成立了县“小黑牛”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定奖励扶持优惠政策,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进行项目实施和国家级重点项目申报,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养殖户”的产业模式,初步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档优质肉牛繁育—育肥—屠宰加工—销售的产业化链条,积极推动肉牛价格养殖规模化发展,提高养牛业科技含量。肉牛养殖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增重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肉牛养殖产业化推广机制。
全国范围内的肉牛市场网络尚未形成,市场功能发育还不完善,贮运手段落后、信息反馈迟缓,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肉牛业经济的发展。
千家万户繁育母牛和饲养架子牛仍是肉牛生产的基础。初步估算,农户出栏的肉牛占到全国肉牛出栏量的80%以上。
上述现状衍生出以下有待解决的问题:
1. 我国优质肉牛生产无专门化肉用品种
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育成了不少优秀的肉用品种,如夏洛来、利木赞、海福特等。但我国至今没有培育出专门化的肉用品种。牛肉生产主要依赖于黄牛品种如鲁西牛、南阳牛、秦川牛等,以及引入品种的杂交后代,优良的肉用品种资源匮缺。
2. 肉牛良种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黄牛的改良率不足15%,本地良种肉牛及外来改良牛之和仅占35%,与国外肉牛业生产所用专门化品种杂交配套系有很大差距。良种化程度低是制约我国优质肉牛生产的最根本因素,造成增重慢,牛肉质量差,饲养成本高。基层推广体系不健全,推广人员少,待遇差,素质不高,且有相当数量的基层站点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配种等技术水平亟待提高,对新品种、新技术掌握滞后,必要的冷藏设施和仪器设备严重不足等,严重影响了畜禽品种的改良和优良品种的推广进程。
3. 肉牛生产周期长
国外15~18月龄的肥育去势公牛的平均屠宰重为582千克。母牛产犊间隔不超过12个月,而我国出栏的肉牛中18月龄的商品牛很少,6月龄的商品牛根本没有,一头肉牛从配种受孕到产犊需9个半月,从犊牛到育肥牛出栏又需要18~20个月,生产一头肉牛需28~30个月。除品种因素外,原因为:繁育体系不健全,大多养殖户对牛群数量追求远远超过牛群的质量,见母就留;饲养管理不科学,大多数肥育场采用“低精料长周期”的育肥方式,造成肉牛出栏周期相对较长;饲养方式与国外有差距,肥育过程中饲料、品种、年龄都相差很大,造成育肥期长,效率低。
4. 商品肉牛出栏率低
2004年我国肉牛出栏率达26.7%,与发达国家(美国36.52%、欧洲43.74%)相差很大,并且我国肉牛平均胴体重147千克,比世界各国平均205千克低的多;且我国肉牛存栏平均产肉量仅为45千克,而发达国家平均每头存栏牛产肉量为120千克,美国为115千克,一头肉牛的胴体重相当于我国2.3头。
5. 繁殖成活低
我国母牛繁殖成活率平均为72%,本地黄牛体型小,往往因胎儿过大而难产,杂种牛犊的难产率高于当地黄牛的值。冷配技术人员操作不规范也人为造成多种不孕症,延长生殖间隔。 国内肉牛养殖现状及肉牛犊价格行情走势